写作秦网手机站
作文课教学理论
{more}>>


 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
 

   □孟庆焕/文
 

   写真人真事真景,抒发真情实感,算是抓住了作文的根本。
  关于真实性问题,前人的论述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。清·王夫之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:“身之所历,目之所见。是铁门限。”桐城派大家刘大櫆则说:“譬如大匠运斤,无土木材料,纵有成风尽垩手段,何处设施?”两位古人都从题材的角度强调生活真实于写作的重要意义,茅盾在《创作的准备》中是这样说的:“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,无论到哪里,你要竖起耳朵,睁开眼睛,像哨兵似的警觉,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……”也是把真实性放在写作的首位。法国大作家雨果明确指出:“诗人只应该有一个模范,那就是自然。”此处的“诗人”指的是文学艺术家,“自然”即现实生活。古今中外艺术大家在谈到写作的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一个“真实”的问题,充分说明了“真实”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。
 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?我们又该如何加强作文的真实性,兼顾作文的文学性?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不可忽视也绝不能回避的问题。
  作为语文教师,平时要对学生提出“写真人真事,抒真情实感”的作文要求,并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,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文任务,提高作文水平,惟其如此,才算是真正地抓住了作文的根本与命脉。
 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说的是做诗,作文亦应如此。真实乃作文的命脉,这是常识,这个“真”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:一是真人真事真景之“真”,二是艺术真实之“真”。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艺术之真,离不开生活之真,是本质的真,来源于生活,高于现实生活。
  纵观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篇什,都足以说明“突出真人真事真景,抒发真情实感”的重要意义,屈原的《离骚》抒写的是真实的自我,真实的现实,其情其志可昭日月。两千多年过去了,可它仍充盈着生命力,我们仍可从中看到一个忧国忧民、特立独行的屈原。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,写家庭、写人物的身世及生活琐事,反复抒写自己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,同时也饱含着对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,可以说是字字滴血,声声落泪。那沉痛,那悲哀,令人肝肠寸断。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,借项脊轩的兴废,写与之有关自己亲历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,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及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,让我们如临其境,如见其人,催人泪下。再如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、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、李密的《陈情表》、袁枚的《祭妹文》,方苞的《狱中杂记》、姚鼐的《登泰山记》、林觉民的《与妻书》等等,无不是以一个“真”——真人真事真景真情而感人至深,名垂后世的。现代的,如鲁迅的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《纪念刘和珍君》等,也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。即使是议论文体,也同样不能不遵循这个规律。恩格斯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》,正是因为恩格斯熟悉他的同志和亲密战友,写得真,才能以理服人,又能以情感人。鲁迅的杂文,透视世风人情,刻画讽刺,高人一等,入木三分,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。我想毋须再举更多的例子,上面这些已足够说明问题。而在我国广为人知的都德的《最后一课》在法国中学没有这一课,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都德是何人,就因为这篇小说的故事与现实不符。这从反面说明了文学真实性的重要啊!
  至于抒发真情实感的问题,古今中外也不乏格言来阐明,如“缀文者情动而辞发,观之者披文以人情”;“为情而造文”;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;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”;“情者,文之本也”;“强哭者虽不而不悲,强怒者虽严而不威”;“能写真景物,真感情者,谓之有境界”;“没有感情这个品质,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”;“一切作品写得好,它就应当……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”;文章不是无情物,情动于哀撰华章,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,情真则文活,情虚则文败。
  究竟如何抓住这一根本命脉呢?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)》“表达交流”中写道:“在写作教学中,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,体验人生,关注社会,激发写作欲望,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,不说假话、空话、套话,避免为文造情。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,可以采用走访、考察、座谈、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,通过图书、报刊、文件、网络、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。”这就给我们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。可是,当下的中学生,三点一线,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,生活中、社会上的人和事,于他们基本上足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更不会主动去观察,去思考。作为语文教师,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懂得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这一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,尤其是在目前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之际,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,切实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中、自然中,感受、体验、提炼、升华自己平淡的日常生活。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,做自己生活的主人,写自己的生活,写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,抒真实的自我感情,并进而“写熟悉人,叙身边事,说平常理”。语文老师应“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,有个性地表达,有创意地表达,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”,使之“写真话,写心里话”(张中行语)。于学生而言,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与中、高考的作文中,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,从记忆的海洋中,撷取自己体验最真、感受最深、冲击力震慑力最强的材料,辅之以一定的写作技巧,从而写出歌颂真善美,鞭挞假恶丑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来。粜真如此的话,那就可能掀起情感波澜,或让阅卷老师心湖为之一荡,鼻头为之一的,眼泪为之一滴;或让阅卷老师心头为之一喜,眉头为之一展,笑靥为之一绽,当然最终分数也就会自然而然为之一提了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返璞归真了!
  以上笔者强调了作文的真实性问题,似足,是否作文就不讲究文学性呢?绝非如此!

  一.引导学生细读文学作品
  写作需要阅历,阅历的增加不外乎两条途径,一足行万里路,二是读万卷书,即个人阅历的增加和阅读的拓宽。我们无法使学生迅速增加个人的经历,我们却可以选择拓宽学生的阅读而。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回归,引导学生细读文学作品,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。老师要注意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,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。如此以来,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文学敏感性的裨益多多。
  二.引导学生从改写起步
  叶学语文教师虽然没有培养作家的责任与义务,但是完全应该为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,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,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,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,养成他们的写作习惯。
 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明确,目前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中学生语文教育的重点、热点,是中学语文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,写作教学自然也应该向文学性写作过渡成为文学教育的组成部分,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写作,写好作文,从而解决写作教学难以大见成效的问题。且看多年来中考、高考的作文题已经很少有再限制文体的了,而且写作的空间也在不断地拓展,这就是在向文学性写作迈步。从中学生写作的实践来看,不少学生有意识地模仿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(诸如谋篇布局、表现手法、抒情方式等)来进行写作;或者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描述;或者如鲁迅先生的“杂取种种人,合成一个”,或者运用小小说、散文、故事新编、童话、寓言、戏剧、诗歌、杂文等文学体裁来刻画人物,表现生活,抒发感情,阐述观点,在高考中佳作迭出,如《赤免之死》《明镜高悬》(小小说)、《蓝色蛹·金色蝴蝶》《清欢》(散文)、《悟空下岗》《梁山论“杂”》(故事新编)、《四幕剧》《孔明挥泪斩马谡》(戏剧)、《狼与农夫》《一只苍蝇的自白》(童话)、《百元钞票的自述》《寒号鸟筑巢》(寓言)、《站在黄花冈门口》《站在雷音寺门口》(诗歌)、《我看“早”》(杂文),等等,等等。还有一些虽为实用文却体现了很强的文学性的佳作,如《谏屈原书》(书信)、《一次对学生随笔的游览》(随笔)、《在自然中生活》(演讲稿)、《一个落榜考生的日记》(日记)。另有一些创新文体,以其新颖的体裁表现了颇强文学性的佳构,如《从泪到血——孙膑访淡手记》(访淡的)、〈吊屈原赋〉(文言文体)、《选择三叠》(蒙太奇体)、《用双眼看世界——网络个人主页设计》。可以说,每年的高考作文佳作,其文学性让人眼睛一亮,令人拍案叫绝。由此可见,作文的真实性非常重要,但作文的文学性也不容忽视。
  为此,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,以期不断提高其作文的文学性。
  从改写唐诗宋词人手,进而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作诗歌、散文;同时,还让学生改写故事或编写故事,俟时机成熟,让学生写小小说,新编故事等,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,进而,鼓励学生运用文学体裁及文学手段来写人叙事绘景,表情达意,以提高其作文的文学性。
  三.促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写作兴趣并充满信心
  写作教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培养和持续学生的写作兴趣。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,教师要舍得花气力耐心修改并推荐到报刊上发表,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兴趣,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,同时教师应把所有学生的作品汇编成册或放到校园网进行交流,教师要指出每一篇作品的闪光点,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好!

   综上所述,真实性与文学性恰似鸟的双翼,缺一不可。真实性是作文的生命,文学性乃作文追求的境界。我们既要在作文中紧扣真实性,又要注重文学性,使二者相得益彰。诚如此,我们的写作教学就完全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!
  (原载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2011年01期)


 

  古代写作对作文教学的启发

  1.先“放”后“收”的作文训练程序
  古代蒙学正式写作(开笔)较迟,大多采取先“放”后“收”的训练程序。即第一步是“放”,大胆想、大胆写,驰骋想象,放开言路,不受约束;第二步是“收”,到一定阶段,学生写作已有了基础,就要求他们学习精炼严谨的作文方法。宋·谢枋得在所编的《文章轨范》中曾写道:“凡学文,初要胆大,终要小心——由粗入细,由俗入雅,由繁入简,由豪荡入纯粹。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……初学熟之,开广其胸襟,发舒其志气,但见文之易,不见文之难,必能放言高论,笔端不窘束矣。”清·王筠在其《教童子法》中也曾以驯马为例说明儿童习作先“放”后“收”的过程,即“作诗文必须放,放之如野马,踶跳咆嗥,不受羁绊,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。此时加以衔辔,必俯首乐从。”先“放”后“收”的作文训练思想给我们如下启示:第一,写作训练应分阶段;第二,训练之初宜放手让学生写,鼓励其兴趣和自信;第三,练习一定时间,要逐步提出要求。至于“放”“收”的时间和阶段,还应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试验不断摸索。


  2.多读多作多改
  古人历来强调多读多作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基础功夫,“读在前,写在后,以读作为写的‘骨子’”。多读一则可以使童蒙不断地积累和占有材料,使其“有文料可以取资”,再则通过读别人的作品、细心揣摩别人如何立意选材、布局谋篇、遣词造句,可以有效地吸取他人的语言养料和写作经验。在强调多读的同时,还要求多写多作,因为“多读乃借人之功夫,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功夫”。(唐彪)两者相得益彰,作文水平方能提高。文章多作,还须多改,所谓“文章不能一做便佳,须频改之方入妙耳。”(唐彪)至于前人在作文批改上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有:教师要精心批改,以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指点;教师要多留少改,以免挫伤学生的兴趣与自信;提倡“改窜旧文,重作旧题”,以求专攻深造之效;指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,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文章习惯。如上多读多作多改的作文教学理论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心理,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。


  3.八股文的流弊
  这一点作为教训也在此提及。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,它的名称来自这种文章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。八股文在内容、形式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。就内容方面而言,文章必须要“代圣贤立言”,不得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,且行文要“入口气”,模仿古人的口吻;就形式方面而言,通常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出题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、收结等部分组成,不能违反这一程式。这种内容的规定性和形式的程式化,使学校教育中的八股文写作教学纯粹成为了科举的工具。“文章写作是有规律和法则的,但如果把某种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,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。文章有法,而又无一定之法。八股文之所以没有生命力,从形式上说,就是因为它违背了‘文无定法’的法则。”

 

  
赣公网安备36080202000006
赣ICP备16002110号
顶级域名:xiezuoNet.com
QQ:181-0796-600
手机:189-0796-0121